他,戰爭時期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戰功,和平年代合上功勞簿,深藏功與名。
他,70年如一日,始終對自己的過往守口如瓶,直至今日,這段封存已久的「秘密」才被慢慢公開。
他,就是城固縣93歲的老英雄杜發榮。
9次立功記錄著他的戎馬生涯
「立功受獎的那些資料填幾個就行了,沒必要都填。」去年年底,在國家開展的退役軍人信息採集工作中,杜發榮的女婿孫海濤在填寫他的過往經歷時淡然的說「這是我岳父交代我的。」
懷著驚訝和崇敬之情,記者探訪了這位英雄。在孫海濤及家人的再三說服下,杜發榮才說,卧室上鎖的抽屜里放著的功勳章和獎狀是他軍旅生涯的所有「家當」。
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嶄新的白色布袋,上面紅色的「贈給祖國的保衛者」8個大字格外醒目,落款時間為1953年。
這個布袋裡面整整齊齊地珍藏著他這70多年來的「秘密」。
「解放」「勝利」功勳章各1枚、兩本人民功臣獎狀、一個一等功獎章記錄著杜發榮在解放戰爭時期立下的赫赫戰功:在淮海、渡江戰役和解放大西南等戰鬥中,榮立大功3次、中功3次、小功3次。
兩張分別由14軍司令部政治部和第40師大理分區司令部政治部頒發的《人民功臣獎狀》清楚地記載著杜發榮在建設滇、鞏固國防、剿匪工作中忠心耿耿為民服務時立下的三次大功。
杜發榮拿起那枚「淮海戰役勝利紀念章」,回憶起72年前的情景:1947年9月,21歲的他一入伍就趕上了解放戰爭的偉大戰役,他所在的部隊在中原一帶南征北戰,先後參加了解放洛陽、南陽、駐馬店以及淮海戰役,之後又打過江南,勇追窮寇,經兩廣到雲南進入昆明,一直打到雲南洱海,之後又去西康剿匪,到雲南巍山參加大理的海東戰鬥。
在此期間,杜發榮歷任戰鬥小組長、正副班長、排級、連級、副團等職務。
「槍響之前,戰士們頭腦都很冷靜,槍聲一響,我們只想著怎麼快速消滅敵人,來不及想太多。在淮海戰役中,很多戰友都英勇犧牲了,我當時只想多打勝仗,為黨和人民多做貢獻,為逝去的戰友報仇!」
「打仗必須爭分奪秒、搶抓有利時機!」1949年4月,渡江戰役中,杜發榮所在的團,從安徽安慶強渡長江,到達南岸時,敵方的武器和佔據的地形都對我方不利,我方派出一個營500多名官兵在數10次的衝鋒中壯烈犧牲了100餘人,也沒有把敵人的灘頭碉堡炸掉,杜發榮充滿勇氣並心裡默念著:「讓我來吧。」
他悄悄迂迴到一側,步步接近暗堡,幾個箭步快速衝上去,用衝鋒槍沖喑堡內一陣掃射,敵人還沒反應過來,我軍前進路上的釘子已經被排長杜發榮拔掉了。
渡江戰役後的1949年11月,西南戰役開始,在雲南剿匪時,杜發榮所在的連有一門剛剛繳獲的60火炮,當戰友們還不會準確發射使用時,頭腦靈活的他,經教練幾個比劃就掌握了要領。
時隔兩天,部隊要端掉聚集在陡峭山崖上的眾匪徒,任憑我軍部組織多次進攻、用機槍掃射,都因為角度不準而沒有對敵人形成震攝打擊,還犧牲了很多戰士,正在大家焦急時,杜發榮攜60炮上來了,只見他用右手幾比幾測距離、角度,轟轟轟幾發炮彈精確落入群匪中間,敵人被炸得不知所措,步兵們則從三面衝上去,徹底殲滅了這股殘匪。
「今天是我爺爺說起過去往事最多的一次,我這28年來也是第一次親眼看到爺爺的這些軍功章,小時候常聽爸爸講起爺爺的故事,每次我總是纏著問爺爺問當時的詳細情況,但爺爺總說自己做的那些不算什麼,比自己英勇的人有很多,我會一直學習爺爺身上剛正不阿的品格。」杜發榮的孫子杜林升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40年異地他鄉鐫刻著他豪情壯志
「做任何工作都要儘力而為,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使黨的工作不受損失,從不計較個人利益,不伸手要榮譽……。」這是杜發榮個人筆記上的一段話。
「他沒讀過書,能記下這些筆記,全是在參軍打仗後自學的。」老伴兒何素芬說。
杜發榮自幼因為家境貧困沒有機會讀書,他認識的很多字是在行軍途中學的,當時行軍時每個戰士將寫有字詞的紙條別在背包上,並把字詞的讀音和含義告訴背包者,再由背包者告訴其他戰士認識這些字詞。憑著吃苦和勤奮的精神,杜發榮從大字不識到能寫書信回家。
杜發榮除了從不提自己打仗的往事,對自己取得的榮譽也「滿不在乎」,在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杜發榮所屬部隊戰鬥任務多,經常打完一個戰役後為了快速到達下一個陣地,在連續徒步行軍數天的疲乏狀態中,他也和其它戰友一樣練就了走路都能睡著的「特技」。
據他回憶,他獲得的功勳章不止現存的這些,有一些軍功章在行軍打仗過程中遺失了,還有一些被戰友借走了,他認為這些都不重要,沒必要再提。
1960年代,趕上國家三年自然災害,祖國正需要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人才,杜發榮多次主動請纓上前線支援,部隊為了加強公安力量,將他調到大理州公安大隊巍山中隊(後歸大理軍分區),在此期間,他負責四清工作團和軍管工作。
杜發榮的四個子女也都出生在那個年代,物資匱乏、條件有限,他讓四個子女平時飼養一些兔子、雞,養大了拿出去賣了來補貼家用。
這樣的做法既鍛煉了子女們自己的動手能力,又教育了他們幸福是靠奮鬥出來的道理。妻子何素芬為了能全身心照顧家人,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全家人的開銷全靠杜發榮的工資支撐。
一天夜裡,杜發榮的二兒子生病,杜發榮當時的部隊離家人住的地方很遠,何素芬不忍心將大兒子一個人放在家中,就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拿著一根棍子(為了防止狼群襲擊)走了幾里山路才到醫院給兒子看上病。
幾天後杜發榮安排好部隊的事情匆匆趕回家看了看家人,又去了部隊。
「小時候我們兄妹幾個很少見到父親,生活中只有母親忙碌的身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才漸漸知道父親的工作,從小受父親的熏陶,我高中畢業以後就報考了軍校。」杜發榮的三兒子杜保健說起年少時的選擇依然流露著自豪的神情。1985年,杜保健考上軍校後,杜發榮給兒子的要求是:愛護和鍛煉好身體,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勤學軍事知識,精通專業技術;抽出時間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文化水平,更上一層樓。
「黨和人民的要求」就是他的準則,黨的工作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他淡薄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曾在雲南工作期間,多次獲得工作積極分子的榮譽,然而他認為自己做的遠遠不夠,還要更加努力。
71載黨齡詮釋他的初心使命
戰爭年代,他用脊樑挑起責任。和平年代,他用信仰堅守初心。他始終恪守黨員職責,工作和生活中格外自律,心中裝滿了黨和國家,卻裝不下自己。
走過縣城一段喧囂的街道,在一個小巷道里,矗立著一座修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軍隊離退休幹部家屬樓,杜發榮和妻子就住在2樓,家裡的一個舊式茶几因為掉漆,被纏上了好幾層透明膠帶,客廳和卧室的擺設陳舊但很整齊。
90年代末企業改制的時候,他的二兒子和小女兒下崗,至今他的二兒子仍然干著臨時工,小女兒失業在家。
杜發榮從未為了子女的就業問題向組織提過要求。有人開玩笑說道:「老杜,憑你的資歷,向組織請示一下,就能解決你子女的就業問題。」杜發榮一聽就急的面紅耳赤。「我是老黨員,怎能因為私事給黨和政府添麻煩,怎能做對不起黨和人民的事,子女的工作靠他們自己解決,我不能幫助他們。」
「有困難自己解決,從不佔公家便宜」這是杜發榮給家人定的家規。他去醫院看病,子女為了節省時間,提出臨時用單位的車送他,可杜發榮「倔強」的說:「堅決不能。」很多次,他在家人的攙扶下站在路邊等很長時間的計程車才到就近的醫院就診。
回家後,他用的葯也放在固定的位置,決不允許患有同樣癥狀的家人碰,他經常去藥店買葯但從不開發票。
1998年,小女兒杜保玉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她將自己心儀的對象介紹給父親,杜發榮第一句話問到:「你是不是黨員?」當對方說自己是黨員時,他又補充:「你是黨員,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已,遵守黨的紀律,工作要認真踏實,要切實發揮好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21年過去了,杜保玉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且毫不隱晦的表示,自己尋找人生伴侶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要具有父親身上英雄式的品格。
他在兒女心中是頂樑柱,儘管年事已高,仍然鐵骨錚錚。
2003年,醫生給他做膀胱結石手術前需要打麻藥時,才發現他原本受傷的脊柱根本不能用全麻,只能半麻!就是冒著這種風險,他憑著堅強的毅力,告訴醫生,不到萬不得已手術時盡量不用麻藥。
家人都很擔心他的身體,他卻在手術中絲毫沒有喊一個痛字,硬是咬牙堅持下來。
「這麼多年了,他脊椎的3處傷痕一直歷歷在目,那些都是在戰鬥中被炮彈擦傷的。炮彈擦傷後因戰事繁忙、無醫療條件治療和休養,導致脊椎錯位。」杜發榮的妻子何素芬說。
出生於舊社會,自幼飽受艱辛,戰場上英勇奮戰,駐守西南邊陲依然豪情滿懷,黨員本色從未改變。
杜發榮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滄桑巨變,歷史見證了71年黨齡的他對黨忠誠的點點滴滴,以及矢志不渝的家國情懷。
文/圖 西安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胡 毅 通訊員 肖 昆
深藏功名70載,揭開城固93歲老英雄封存已久的「秘密」
他,戰爭時期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戰功,和平年代合上功勞簿,深藏功與名。
他,70年如一日,始終對自己的過往守口如瓶,直至今日,這段封存已久的「秘密」才被慢慢公開。
他,就是城固縣93歲的老英雄杜發榮。
9次立功記錄著他的戎馬生涯
「立功受獎的那些資料填幾個就行了,沒必要都填。」去年年底,在國家開展的退役軍人信息採集工作中,杜發榮的女婿孫海濤在填寫他的過往經歷時淡然的說「這是我岳父交代我的。」
懷著驚訝和崇敬之情,記者探訪了這位英雄。在孫海濤及家人的再三說服下,杜發榮才說,卧室上鎖的抽屜里放著的功勳章和獎狀是他軍旅生涯的所有「家當」。
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嶄新的白色布袋,上面紅色的「贈給祖國的保衛者」8個大字格外醒目,落款時間為1953年。
這個布袋裡面整整齊齊地珍藏著他這70多年來的「秘密」。
「解放」「勝利」功勳章各1枚、兩本人民功臣獎狀、一個一等功獎章記錄著杜發榮在解放戰爭時期立下的赫赫戰功:在淮海、渡江戰役和解放大西南等戰鬥中,榮立大功3次、中功3次、小功3次。
兩張分別由14軍司令部政治部和第40師大理分區司令部政治部頒發的《人民功臣獎狀》清楚地記載著杜發榮在建設滇、鞏固國防、剿匪工作中忠心耿耿為民服務時立下的三次大功。
杜發榮拿起那枚「淮海戰役勝利紀念章」,回憶起72年前的情景:1947年9月,21歲的他一入伍就趕上了解放戰爭的偉大戰役,他所在的部隊在中原一帶南征北戰,先後參加了解放洛陽、南陽、駐馬店以及淮海戰役,之後又打過江南,勇追窮寇,經兩廣到雲南進入昆明,一直打到雲南洱海,之後又去西康剿匪,到雲南巍山參加大理的海東戰鬥。
在此期間,杜發榮歷任戰鬥小組長、正副班長、排級、連級、副團等職務。
「槍響之前,戰士們頭腦都很冷靜,槍聲一響,我們只想著怎麼快速消滅敵人,來不及想太多。在淮海戰役中,很多戰友都英勇犧牲了,我當時只想多打勝仗,為黨和人民多做貢獻,為逝去的戰友報仇!」
「打仗必須爭分奪秒、搶抓有利時機!」1949年4月,渡江戰役中,杜發榮所在的團,從安徽安慶強渡長江,到達南岸時,敵方的武器和佔據的地形都對我方不利,我方派出一個營500多名官兵在數10次的衝鋒中壯烈犧牲了100餘人,也沒有把敵人的灘頭碉堡炸掉,杜發榮充滿勇氣並心裡默念著:「讓我來吧。」
他悄悄迂迴到一側,步步接近暗堡,幾個箭步快速衝上去,用衝鋒槍沖喑堡內一陣掃射,敵人還沒反應過來,我軍前進路上的釘子已經被排長杜發榮拔掉了。
渡江戰役後的1949年11月,西南戰役開始,在雲南剿匪時,杜發榮所在的連有一門剛剛繳獲的60火炮,當戰友們還不會準確發射使用時,頭腦靈活的他,經教練幾個比劃就掌握了要領。
時隔兩天,部隊要端掉聚集在陡峭山崖上的眾匪徒,任憑我軍部組織多次進攻、用機槍掃射,都因為角度不準而沒有對敵人形成震攝打擊,還犧牲了很多戰士,正在大家焦急時,杜發榮攜60炮上來了,只見他用右手幾比幾測距離、角度,轟轟轟幾發炮彈精確落入群匪中間,敵人被炸得不知所措,步兵們則從三面衝上去,徹底殲滅了這股殘匪。
「今天是我爺爺說起過去往事最多的一次,我這28年來也是第一次親眼看到爺爺的這些軍功章,小時候常聽爸爸講起爺爺的故事,每次我總是纏著問爺爺問當時的詳細情況,但爺爺總說自己做的那些不算什麼,比自己英勇的人有很多,我會一直學習爺爺身上剛正不阿的品格。」杜發榮的孫子杜林升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40年異地他鄉鐫刻著他豪情壯志
「做任何工作都要儘力而為,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使黨的工作不受損失,從不計較個人利益,不伸手要榮譽……。」這是杜發榮個人筆記上的一段話。
「他沒讀過書,能記下這些筆記,全是在參軍打仗後自學的。」老伴兒何素芬說。
杜發榮自幼因為家境貧困沒有機會讀書,他認識的很多字是在行軍途中學的,當時行軍時每個戰士將寫有字詞的紙條別在背包上,並把字詞的讀音和含義告訴背包者,再由背包者告訴其他戰士認識這些字詞。憑著吃苦和勤奮的精神,杜發榮從大字不識到能寫書信回家。
杜發榮除了從不提自己打仗的往事,對自己取得的榮譽也「滿不在乎」,在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杜發榮所屬部隊戰鬥任務多,經常打完一個戰役後為了快速到達下一個陣地,在連續徒步行軍數天的疲乏狀態中,他也和其它戰友一樣練就了走路都能睡著的「特技」。
據他回憶,他獲得的功勳章不止現存的這些,有一些軍功章在行軍打仗過程中遺失了,還有一些被戰友借走了,他認為這些都不重要,沒必要再提。
1960年代,趕上國家三年自然災害,祖國正需要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人才,杜發榮多次主動請纓上前線支援,部隊為了加強公安力量,將他調到大理州公安大隊巍山中隊(後歸大理軍分區),在此期間,他負責四清工作團和軍管工作。
杜發榮的四個子女也都出生在那個年代,物資匱乏、條件有限,他讓四個子女平時飼養一些兔子、雞,養大了拿出去賣了來補貼家用。
這樣的做法既鍛煉了子女們自己的動手能力,又教育了他們幸福是靠奮鬥出來的道理。妻子何素芬為了能全身心照顧家人,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全家人的開銷全靠杜發榮的工資支撐。
一天夜裡,杜發榮的二兒子生病,杜發榮當時的部隊離家人住的地方很遠,何素芬不忍心將大兒子一個人放在家中,就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拿著一根棍子(為了防止狼群襲擊)走了幾里山路才到醫院給兒子看上病。
幾天後杜發榮安排好部隊的事情匆匆趕回家看了看家人,又去了部隊。
「小時候我們兄妹幾個很少見到父親,生活中只有母親忙碌的身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才漸漸知道父親的工作,從小受父親的熏陶,我高中畢業以後就報考了軍校。」杜發榮的三兒子杜保健說起年少時的選擇依然流露著自豪的神情。1985年,杜保健考上軍校後,杜發榮給兒子的要求是:愛護和鍛煉好身體,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勤學軍事知識,精通專業技術;抽出時間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文化水平,更上一層樓。
「黨和人民的要求」就是他的準則,黨的工作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他淡薄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曾在雲南工作期間,多次獲得工作積極分子的榮譽,然而他認為自己做的遠遠不夠,還要更加努力。
71載黨齡詮釋他的初心使命
戰爭年代,他用脊樑挑起責任。和平年代,他用信仰堅守初心。他始終恪守黨員職責,工作和生活中格外自律,心中裝滿了黨和國家,卻裝不下自己。
走過縣城一段喧囂的街道,在一個小巷道里,矗立著一座修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軍隊離退休幹部家屬樓,杜發榮和妻子就住在2樓,家裡的一個舊式茶几因為掉漆,被纏上了好幾層透明膠帶,客廳和卧室的擺設陳舊但很整齊。
90年代末企業改制的時候,他的二兒子和小女兒下崗,至今他的二兒子仍然干著臨時工,小女兒失業在家。
杜發榮從未為了子女的就業問題向組織提過要求。有人開玩笑說道:「老杜,憑你的資歷,向組織請示一下,就能解決你子女的就業問題。」杜發榮一聽就急的面紅耳赤。「我是老黨員,怎能因為私事給黨和政府添麻煩,怎能做對不起黨和人民的事,子女的工作靠他們自己解決,我不能幫助他們。」
「有困難自己解決,從不佔公家便宜」這是杜發榮給家人定的家規。他去醫院看病,子女為了節省時間,提出臨時用單位的車送他,可杜發榮「倔強」的說:「堅決不能。」很多次,他在家人的攙扶下站在路邊等很長時間的計程車才到就近的醫院就診。
回家後,他用的葯也放在固定的位置,決不允許患有同樣癥狀的家人碰,他經常去藥店買葯但從不開發票。
1998年,小女兒杜保玉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她將自己心儀的對象介紹給父親,杜發榮第一句話問到:「你是不是黨員?」當對方說自己是黨員時,他又補充:「你是黨員,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已,遵守黨的紀律,工作要認真踏實,要切實發揮好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21年過去了,杜保玉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且毫不隱晦的表示,自己尋找人生伴侶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要具有父親身上英雄式的品格。
他在兒女心中是頂樑柱,儘管年事已高,仍然鐵骨錚錚。
2003年,醫生給他做膀胱結石手術前需要打麻藥時,才發現他原本受傷的脊柱根本不能用全麻,只能半麻!就是冒著這種風險,他憑著堅強的毅力,告訴醫生,不到萬不得已手術時盡量不用麻藥。
家人都很擔心他的身體,他卻在手術中絲毫沒有喊一個痛字,硬是咬牙堅持下來。
「這麼多年了,他脊椎的3處傷痕一直歷歷在目,那些都是在戰鬥中被炮彈擦傷的。炮彈擦傷後因戰事繁忙、無醫療條件治療和休養,導致脊椎錯位。」杜發榮的妻子何素芬說。
出生於舊社會,自幼飽受艱辛,戰場上英勇奮戰,駐守西南邊陲依然豪情滿懷,黨員本色從未改變。
杜發榮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滄桑巨變,歷史見證了71年黨齡的他對黨忠誠的點點滴滴,以及矢志不渝的家國情懷。
文/圖 西安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胡 毅 通訊員 肖 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