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本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下電梯,一個8歲的小孩去上補習班,很乖巧、懂事、聽話。
坐電梯和公交車一路跟著奶奶,但是默不作聲,眼色很疲憊。
和本老師經常看到這個小朋友,給人的感覺很沒有活力。
之前心理課的課間私下討論時,小明說了自己的經歷,感覺他們的教育就是在滿足家庭獨裁者的地位。
小明回憶童年的時候,幾乎都沒有什麼關於快樂的事情,回想起來都是童年收到的傷害:
經常做的發生的劇情就是,從來都不會事先教自己怎麼做,一旦自己沒做好,就變成了罪人了,「這點事情都做不好?」「你不會問一下怎麼做嗎?」
小時候被別人逗,問我要不要分糖果給別人,我說不要,然後爸媽就罵我,怎麼不懂得分享,阿姨只是客氣一下,又不會真的要。
可是那時候只是個小朋友,哪裡懂這麼多。
小時候還不知道,長大了才知道,爸爸的工作在社會中是比較底層的,經常 被人欺負,只有回到家的時候,才能作威作福。
只有在家的時候,才能做一個掌控者,而且通過一次次的嘲諷製造家庭地位的差距。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壞的事情,去做生意就是安分守己,讀書好就是動歪腦筋,讀書不好就是讀書讀傻了。
永遠都意識不到貶低別人並不能證明自己有多厲害。
可笑的是,又要想要通過兒女過上好日子,不願意多付出一點,又總怕我和弟弟不贍養他,就一直很怕我們跑得遠遠的,不願意給我們交大學學費。
小明的故事結束了。
在小明的描述中,我們會有一種感覺,小明的父母很幼稚,為什麼呢?
因為小明的父母在和小明作比較,成人應該是照顧未成年人,而不是與未成年人競爭啊。
這也是出於父母的兒童自我覺得受到孩子的威脅,而發出的禁止信息,但沒有嚴重到希望孩子不存在。父母的兒童自我說:「這裡只允許有一個小孩——就是我,可是只要你的舉止像個大人,不要像個小孩子,我就容忍你。」小孩較大以後,這種信息也會經由口語傳達出來,例如說:「你已經長大了,不準……」或是「男孩子不準哭」之類的話。
如果父母自己從來就不被允許表現得像個孩子,看到幼稚的行為就覺得受到威脅的話,也會對小孩傳達「不準像個小孩子」的信息。他們可能是在成長時遇到經濟蕭條的時期,或是成長在家規非常嚴格、把價值感都建立在行為的家庭。
有時長子或獨子也會給自己這種禁止信息,當看到爸爸和媽媽爭吵時,獨子可能會認為:「這裡除了他們就只有我,所以他們吵架一定是因為我的緣故,我應該為此想點辦法,最好快點長大,好負起責任。」
長子也可能認為自己要負起照顧弟弟和妹妹的責任。如果你和小孩子相處時很不自然,很可能就有這種禁止信息,同樣的,如果你在宴會或是類似的歡樂場合,覺得很不自在的話,也可能有這種禁止信息。「不準覺得好玩」和「不準享樂」可說是類似「不準像個小孩子」的禁止信息。當然了,並非一定要在兒童自我里才能覺得好玩或是享受樂趣,而是說,如果你在小時候就認為只有小孩才喜歡玩、喜歡樂趣,而你一直都被當成嚴肅的小大人,那麼在你長大以後,有機會好好玩的時候,很容易被拉回以前的決定,而無法放開來盡情地玩。
在有些家庭里,小孩太喜歡玩的話,會被貼上懶惰或是罪惡的標籤,因此會有魔術般的信念,認為如果覺得很快樂的時候,就會發生不幸的事,所以要避免不幸,就不能有很快樂的感覺。
小紅說,在家裡,感覺父母非常任性,無法和他們溝通:
在大三的時候,父母不知道從哪裡道聽途說的東西,不讀研就是廢物,讀研無限好。
本來上了大學,暑假終於不用補習了,打算自己去玩,但是父母就不高興了。
就抱怨自己不整體不做家務,你吃完飯,把碗放到廚房,「這麼大人,吃飯也不知道幫洗個碗,我生你養你干點活不行嗎?」
好的,得到教訓了,下次吃完自覺洗碗,「你就洗個碗有什麼用,沒看到廚房這麼臟,也不知道打掃一下,你有什麼用。」
後來覺得父母太辛苦,就在他們下班回家前主動做飯,但是平時很少做飯,做得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是還能吃,總比速食麵強。結果還是被說。
後面他們找不到什麼理由說我,就說我不上進,整體在家裡玩?(我都已經包辦家務了)你不準備考研?也不準備考公務員?大學畢業了找不到工作,準備當個廢物,要我們養你?
那段時期都要搞得自己抑鬱了,說自己心情不好,和他們好好溝通,不喜歡被說,還要被罵矯情,不聽話不懂事,不孝順,一點都不體諒父母,明明是為你好,還要被說。
當時就覺得很絕望,為什麼就非要我懂事,怎麼就不能是你們照顧我的感受?
另外一個同學小谷也講到了關於自己感覺不能依靠父母的感受:
以前聽過一個段子,小時候被說挑食,長大了自己做飯,才知道不是自己挑食,而是父母買菜只會買自己喜歡吃的。
自己不喜歡肥的肉,但是家裡老人做飯,那時候物質缺失,長輩就很喜歡吃油膩、重料的五花肉,最好還是那種一口咬下去滿嘴是油的肥肉。
然後就經常做這些菜,自己不愛吃,就不願意吃。然後就被家裡說挑食,說我浪費,什麼生活好了,不知道肚子餓,矯情做作。
還有什麼說孩子是家裡被呵護的寶貝,狗屁,在經歷了很多次周末的因為誰帶我而吵架,我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應該出生。
那時候也不懂事,就會哭,父母還不讓哭,如果沒有停下來就被打,而是特別狠心的那種,記得有一次被打出血過,整個沙發都是血跡。
小學被欺負的時候家裡人也不會幫,所以只能靠自己,因為學習成績好,也不會被請家長什麼的。
所以小時候我只能很乖,也不愛說話,疼也不會哭,病了不會講,反正也沒人在意我。
很早做家務會做飯,因為我知道他們是靠不住的,我只能靠自己,他們養我是因為怕自己老了沒人養而已。
從人際溝通解密親子關係:如果孩子像個小大人,那誰才是小朋友?
和本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下電梯,一個8歲的小孩去上補習班,很乖巧、懂事、聽話。
坐電梯和公交車一路跟著奶奶,但是默不作聲,眼色很疲憊。
和本老師經常看到這個小朋友,給人的感覺很沒有活力。
之前心理課的課間私下討論時,小明說了自己的經歷,感覺他們的教育就是在滿足家庭獨裁者的地位。
小明回憶童年的時候,幾乎都沒有什麼關於快樂的事情,回想起來都是童年收到的傷害:
經常做的發生的劇情就是,從來都不會事先教自己怎麼做,一旦自己沒做好,就變成了罪人了,「這點事情都做不好?」「你不會問一下怎麼做嗎?」
小時候被別人逗,問我要不要分糖果給別人,我說不要,然後爸媽就罵我,怎麼不懂得分享,阿姨只是客氣一下,又不會真的要。
可是那時候只是個小朋友,哪裡懂這麼多。
小時候還不知道,長大了才知道,爸爸的工作在社會中是比較底層的,經常 被人欺負,只有回到家的時候,才能作威作福。
只有在家的時候,才能做一個掌控者,而且通過一次次的嘲諷製造家庭地位的差距。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壞的事情,去做生意就是安分守己,讀書好就是動歪腦筋,讀書不好就是讀書讀傻了。
永遠都意識不到貶低別人並不能證明自己有多厲害。
可笑的是,又要想要通過兒女過上好日子,不願意多付出一點,又總怕我和弟弟不贍養他,就一直很怕我們跑得遠遠的,不願意給我們交大學學費。
小明的故事結束了。
在小明的描述中,我們會有一種感覺,小明的父母很幼稚,為什麼呢?
因為小明的父母在和小明作比較,成人應該是照顧未成年人,而不是與未成年人競爭啊。
這也是出於父母的兒童自我覺得受到孩子的威脅,而發出的禁止信息,但沒有嚴重到希望孩子不存在。父母的兒童自我說:「這裡只允許有一個小孩——就是我,可是只要你的舉止像個大人,不要像個小孩子,我就容忍你。」小孩較大以後,這種信息也會經由口語傳達出來,例如說:「你已經長大了,不準……」或是「男孩子不準哭」之類的話。
如果父母自己從來就不被允許表現得像個孩子,看到幼稚的行為就覺得受到威脅的話,也會對小孩傳達「不準像個小孩子」的信息。他們可能是在成長時遇到經濟蕭條的時期,或是成長在家規非常嚴格、把價值感都建立在行為的家庭。
有時長子或獨子也會給自己這種禁止信息,當看到爸爸和媽媽爭吵時,獨子可能會認為:「這裡除了他們就只有我,所以他們吵架一定是因為我的緣故,我應該為此想點辦法,最好快點長大,好負起責任。」
長子也可能認為自己要負起照顧弟弟和妹妹的責任。如果你和小孩子相處時很不自然,很可能就有這種禁止信息,同樣的,如果你在宴會或是類似的歡樂場合,覺得很不自在的話,也可能有這種禁止信息。「不準覺得好玩」和「不準享樂」可說是類似「不準像個小孩子」的禁止信息。當然了,並非一定要在兒童自我里才能覺得好玩或是享受樂趣,而是說,如果你在小時候就認為只有小孩才喜歡玩、喜歡樂趣,而你一直都被當成嚴肅的小大人,那麼在你長大以後,有機會好好玩的時候,很容易被拉回以前的決定,而無法放開來盡情地玩。
在有些家庭里,小孩太喜歡玩的話,會被貼上懶惰或是罪惡的標籤,因此會有魔術般的信念,認為如果覺得很快樂的時候,就會發生不幸的事,所以要避免不幸,就不能有很快樂的感覺。
小紅說,在家裡,感覺父母非常任性,無法和他們溝通:
在大三的時候,父母不知道從哪裡道聽途說的東西,不讀研就是廢物,讀研無限好。
本來上了大學,暑假終於不用補習了,打算自己去玩,但是父母就不高興了。
就抱怨自己不整體不做家務,你吃完飯,把碗放到廚房,「這麼大人,吃飯也不知道幫洗個碗,我生你養你干點活不行嗎?」
好的,得到教訓了,下次吃完自覺洗碗,「你就洗個碗有什麼用,沒看到廚房這麼臟,也不知道打掃一下,你有什麼用。」
後來覺得父母太辛苦,就在他們下班回家前主動做飯,但是平時很少做飯,做得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是還能吃,總比速食麵強。結果還是被說。
後面他們找不到什麼理由說我,就說我不上進,整體在家裡玩?(我都已經包辦家務了)你不準備考研?也不準備考公務員?大學畢業了找不到工作,準備當個廢物,要我們養你?
那段時期都要搞得自己抑鬱了,說自己心情不好,和他們好好溝通,不喜歡被說,還要被罵矯情,不聽話不懂事,不孝順,一點都不體諒父母,明明是為你好,還要被說。
當時就覺得很絕望,為什麼就非要我懂事,怎麼就不能是你們照顧我的感受?
另外一個同學小谷也講到了關於自己感覺不能依靠父母的感受:
以前聽過一個段子,小時候被說挑食,長大了自己做飯,才知道不是自己挑食,而是父母買菜只會買自己喜歡吃的。
自己不喜歡肥的肉,但是家裡老人做飯,那時候物質缺失,長輩就很喜歡吃油膩、重料的五花肉,最好還是那種一口咬下去滿嘴是油的肥肉。
然後就經常做這些菜,自己不愛吃,就不願意吃。然後就被家裡說挑食,說我浪費,什麼生活好了,不知道肚子餓,矯情做作。
還有什麼說孩子是家裡被呵護的寶貝,狗屁,在經歷了很多次周末的因為誰帶我而吵架,我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應該出生。
那時候也不懂事,就會哭,父母還不讓哭,如果沒有停下來就被打,而是特別狠心的那種,記得有一次被打出血過,整個沙發都是血跡。
小學被欺負的時候家裡人也不會幫,所以只能靠自己,因為學習成績好,也不會被請家長什麼的。
所以小時候我只能很乖,也不愛說話,疼也不會哭,病了不會講,反正也沒人在意我。
很早做家務會做飯,因為我知道他們是靠不住的,我只能靠自己,他們養我是因為怕自己老了沒人養而已。